2011年5月29日星期日

我的澳門

文:根鳴
 

澳門,不只是名信片上的大三巴,更不是賭城。

對我而言,澳門是讓我喘息的空間,讓我能夠暫時放下彼岸的袍服,在古意盎然的街道上,盡情享受著微風吹拂的溫柔。每當工作有如雪崩般傾倒而下的時候,腦海中不其然又會回想起這片土地,想到在澳門閒逛的那一份悠閒,想到熱情的澳門人,想起這裡一切的美好。

當中我最喜歡的,是澳門街的葡式建築。

有別於香港的歷史建築大多單純的用作博物館,澳門的葡式建築大部份至今依然充滿著生氣,用途更數之不盡,比如新馬路的民政總處、塔石廣場的圖書館、還有診所、學校等,當然還有大大小小的教堂。由此可見,這些葡式建築分佈在城市中的每個角落,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份。 

在這個城市裡,沒有大型購物商場的概念、沒有遊人蜂湧於電梯和店鋪之間魚貫穿梭、更沒有那些千篇一律的名牌商店。澳門人有的,是議事亭前地那些大大小小,林林總總的店舖。在舖滿波浪紋地磚的巷弄間穿梭,轉角又見特色歷史建築展現眼前,配上街道兩旁不少老店,互相映照之下情懷洋溢。

在這個這片土地上,澳門人可以充分感受到歷史的承存。 



有別於香港,一幢幢的歷史建築已漸漸淹沒於都市發展的巨浪之中。沒有了歷史的觸感,取代之的卻是中環文化。這種高尚的文化,到我們身處的這個年代已經滲透到香港的每一個角落。現在,穿西裝、飲紅酒、著名牌,彷彿就是享受生活的同義詞。可是,對澳門人而言,他們活在歷史紀這部紀錄片中,是當中的一個片段,而不是分割出來,一個孤立的時代。澳門人對於他們所身處的社區的歸屬感,不會輸給香港人之於物質。

城市的韻味,絕不是單靠玻璃幕牆或是雲石地磚就能建構而成的。冰冷的幕牆,只會增加人與人之間的隔幕。一磚一瓦演繹出的細節之美,比起粗獷的蓋上一大片玻璃,層次要高出許多。我想,澳門人那分熱情,與他們可愛的城市有莫大的關連。

晚半坐在電腦前趕稿的我,此刻又在幻想身處氹仔葡式住宅博物館前,倚旁著池邊的欄柵,欣賞著黃昏的霞光投射在盛放的蓮花上,散出閃閃的金光。 


此情此景,有誰共嗚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